2. 当心“有效市场理论”的误导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理论”在学术圈子里变得非常流行,甚至成了神圣的经文。这个理论认为,所有关于股票的公开信息都已经适当地反映在了它们的价格中。按照这个理论,一个往股票清单上投飞镖的大猩猩选出的股票投资组合与一位绝顶聪明、工作勤恳的证券分析师选出的投资组合一样前程似锦。
事实上,虽然市场常常是有效率的,但如果由此而得出市场永远是有效率的结论,显然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但令人吃惊的是,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不仅仅是学究们,而且还有许多专业投资人和基金经理,直到今天,在主要的商学院里,“有效市场理论”仍然是投资学课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字典上,我们一般将风险定义为“损失或损失的可能性”,而“有效市场理论”追随者喜欢用股票或股票投资组合相对于其他股票或股票投资组合(经常使用的是用大盘整体的变动,即股票指数)的波动程度即β值作为衡量风险的标准。“有效市场理论”追随者认为只要精确计算出每只股票的β值,即它过去的相对波动程度,然后根据这些计算结果建立起来的晦涩难懂的投资和资产配置理论来进行资产配置就可以有效地回避风险。一个很简单却非常有力反驳的例子是巴菲特购买《华盛顿邮报》的例子,正是1973年《华盛顿邮报》股票的暴跌,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此时《华盛顿邮报》股票相对于其他股票或大盘的波动程度即其β值还是非常高,难道说《华盛顿邮报》股票在低价位时比在高价位时的风险要高得多?巴菲特正是1973年仅仅花费1100万美元的购买成本买入173万股的《华盛顿邮报》股票,到1999年末,市值达到9.6亿美元。
事实上,成功的投资大师都不认同“有效市场理论”,以下是一些投资大师对“有效市场理论”的看法:
格雷厄姆说:“我很难把有效市场理论教授们的研究和实际投资效果联系起来。”
菲雪说:“我不相信对于勤奋、知识丰富的长期投资人来说,股市非常有效。”
巴菲特说:“如果股票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沿街乞讨。”
彼得林奇说:“很显然,在投资方面,沃顿商学院那些信奉定量分析和随机漫步理论的教授们远远没有我在富达基金管理公司的同事做得好,因此,面对理论和实践,我选择了后者。”
罗杰斯说:“美国市场、中国市场对我而言和其他市场没什么两样。研究历史上世界各地的市场,你会发现市场总是相同的,因为我们人类是有共性的,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你是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历史上各时期的市场都是一样的,人们犯可怕的错误,做愚蠢的事情,……你要有远见,这是好的投资者的成功秘诀。”
显然,根据股票的价格的相对波动程度(β值)来确定投资风险的大小,这正是“有效市场理论”对风险认识的误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