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欲无求,平淡生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闹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年四季各应其时,各有其美,若能舍弃心头欲望与杂念,把心灵的眼睛张开,那么,所见所闻处处是美景美音。生活简单一点,心里负荷就会减轻一些,眼前的繁华美景,不过是一时的安乐,与其辛苦地去追名逐利,不如放下心头欲念,任人世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做一个平凡淡泊明志的人。人生的许多辛苦是因为欲望太多,只有斩除过多的欲望,从而让真实的欲望,将一切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你才会发现真实地、平淡地生活着才是最快乐。
2.立身处事,善恶兼容
持身不可太皎洁。扭污浊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惠要包容得。
立身处世不可过于自命清高,对于羞辱、委屈、毁谤、脏污都要容忍才行;人相处不可过分界限分明,坏人,智者、愚者都要包容才行。如果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地打人一下,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就成善的。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方法的一种差别与执著。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如果恩仇鲜明就容易遭到众人反感和坏人暗算。对待自己的仇人,不能以牙还牙,而要妥善处理,以宽大为怀,不免埋下祸根,为人处世应该有自己的原则,该坚持的不能让步,该恪守的不能通融。但是在非原则的事情上就不能过分刻板教条,要有多容之心,要有宽恕之德。善的,我们要记住,恶的,我们要忘记。如果不能忘记,就无法包容它。
3.明心见性,霁日晴天
霁日晴天,倏突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万古长空永存,风月每日不同。悟道一切的烦恼世事正如自性天空上偶然飘过的风云和阴晴圆缺的明月,而自性天空永远是澄明汇成蓝的,任凭风儿吹过,云儿飘过,月儿明过,却不留一丝痕迹。以博大的仁慈去化解刻薄的调侃以及刺人的嘲笑,才能更接近感者的修养。感的了悟一般要经过三等不同境界,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第一个迷惑的追寻过程;第二境界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与万物浑然一体,忘我地回归自然;而第三境界便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一种豁然开朗的“明心见性”。
4.无事是贵,朴素为德
无事是贵人,但却莫做作。
佛教主张做人要真实,不要加上各种修饰。不少人为了私已的欲望得逞,昧心涂脂抹粉,掩饰自己本来面目,显得虚伪可笑,朴实无华,率真处世,才是谦谦君子的作为。感在对待人生上,特别注重“自然”和“真实”。感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话说,感就是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宇宙与人生的总体,感是直接进入事物本身,并超越物我,从而把握生命的真谛和生活的真实的钥匙;感又是一种宁静明流,大彻大悟的精神世界,它不需要任何修饰和包装,它就是它,正如现代门本感学大师铃木佐所云:“感是大海,是空气,是高山,是雷鸣闪电,是春花、是夏日、是冬雪。不!它在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多么美妙啊。铃木偌所说的这个“人”,是去掉一切修饰和包装的实实在在的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要撞破层层网绳,去掉各种修饰和包装,才能活得自自然然,瀟瀟洒洒,活成一个真正的“人”。
5.从容处事,成就大业
作事仓促,败悔在后。为之不帝,亡其功夫。
做事仓促而无准备,不慎重对待,那么一定会有失败和后悔等在后面。做事如果不加谨慎,毛躁而又掉以轻心,那么以前所有付出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是呀,世事变幻,祸福无常,当你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能否也能如德普感师一般处变不惊,从容应付呢?从容的人必然有着优雅的风度,优雅的风度,可以装点内在的素质和美德,使它们倍加灿烂夺目。优雅的风度,虽然主要来自天然的禀赋,但通过后天的修炼也可以得到加强人的自信,平添魅力,为取得成功铺平道路,琴弦太紧,一拨即断:太松,又弹不出声音。琴弦不紧不松,弹琴人不急不缓,琴声才可自然流出,沁人心脾。
6.心境坦然,自如自乐
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觉悟了就会心安理得,不会给自己增添烦恼和痛苦,生活会更加幸福,如果不觉悟,就会整天被无名烦恼和痛苦所缠绕,永远不会有安宁的。所以,一要尽量寻求一颗菩提心,人生中,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伤痛,它们的心底慢慢累积,让人抑郁烦闷,无法抒解,佛法有“一念一天堂,一念一地狱”的说法,只要及时觉悟看开,那么,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将是阳光灿烂的“好日”。
7.放下贪欲,富贵自然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人生在世之所以会过得辛苦,究其原因是,为事事放不下,看不开而已。佛以“放下万缘”来感受化迷昧的众生,那么,就让我们学会放下贪念,正所谓“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人的脸形,正是一个“苦”字,草头是两道眉,正字是双目和鼻梁,口是嘴巴。所谓“苦相”,苦谓人生本苦,如生、老、病、死四种生理病痛,再加上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五蕴盛苦等到四种心理病痛。共有八种苦相,导致以上八基的原因,佛教中归纳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角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等等。而这原因中的原因,便是无明糊涂所造成的。
8.镜花水月,感悟自我
大器者要不受人感,随处做主,立处皆真,但有来者,皆不得受。
有大才者应该是不要受他人迷惑,不管在哪里都能自作主宰,所立之处皆真实不虚,凡有强加于我者,都不接受。佛说:佛即是我,我即是佛。每个人只有自我审视,自我洗涤,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顿悟……我们是自己的救世主。其实,寻找失落的“自我”的最好办法,便是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感悟自我。冲破一切外在的自我束缚与迷惑,自己成为自己的的主人,只为自己真心而活,才会真正成就坚强有力的“自我”。
9.心无烦事,逍遥自在
终日不离心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人生在世,能够逍遥自在的过,就一定要心中无事,不被别人的事而牵涉、猜测,不为烦事所累,也就称为自在人了。现在的社会烦乱,有几个人心内不存烦恼,又有几个人可以摒除烦恼在大山里寻得平静呢?一个真正自在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不被世俗之情所困扰,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四季都是“好时光”,“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做到心无烦事,不为世间的物欲所牵引,此乃真正的逍遥自在之人!
10.无名无利,金刚难移
返本还原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人类所有的过失,皆因一念之差失去了本性。追求名利过于执著,便会失支本真,有人问道一感受师: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么能胜过他们?感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如果勉强说的话,只有一个“无”字是他们不如的。“无”又怎能胜他们呢?感师说:他们有法术,同时也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却已经无限,无尽,无量,无边了,无和有的关系,是以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心里无,便一切无。放下心中的杂念,便一往无前,不受阻隔。说起来,人家惊扰的是你的心,只要“无心”就不会受到打扰了。正因为佛性觉醒,所以才能放下世俗之心,不为身外事物牵引,这就叫做金刚不移。
11.心无套索,逍遥自在
由感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堕五欲中。
人的各种欲望只能破坏我们的修行与佛缘,却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心灵需要修行,需要减轻重负,放下欲望与各种杂念。欲望与杂念如同杂草,若不及时铲除,心田便会一片荒芜。人生的旅途,本就辛苦,坎坷挫折不说,还要栉风沐雨,但人们却常常让自己的心灵超载,随太多不必要的念头与欲望,所以有许多工作的时候,我们并不快乐。“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只有超越欲念的牵绊,才能成就自由的灵魂。
12.无心挂念,自称菩提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朝朝勤指试,勿使惹尘埃。
人心就好比是一面镜子,只有时时指试尘埃,才能心镜明亮。人心中总是有着百般忌讳与顾虑,它们就如同尘埃,蒙蔽了我的心灵之镜。只有心无挂百,才能摆脱心灵的束缚。信佛者若心中有佛而不为佛所限便能成为佛。同理,世人若心中有喜乐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能从容洒脱,人世间最难得的,便是这种平常之心:不为虚荣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一切的浮华沉沦。一个人能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能时时无碍而处处自在。其实,生活如同弹琴,大可不必将琴弦绷得过直过紧,平常待已,待人,待事,凡事顺其自然,宠辱不惊,何尝不好呢?若无闲事挂心中,便是人间好时节,拥有“平常“之心,凡事从容放下心中束缚,就可求得佛的境界。
13.泰然自若,依然故我
大隐隐于朝市,小隐隐于山林。
真正隐退的人,是那些隐退在朝市面上繁华之中的人,那些隐退在山林的人,只能是小道而已,正在这繁华之中,才能看得出一个人的定性能有多高,所以在诱惑面前学会克制,才是真正达到了佛的修行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年代,克制是一种人所必需的修行,克制外界的诱惑,如果高官厚味,酒宴舞会……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克制畏惧困难,屈服逆境、怨天尤人、颓废悲观、玩世不恭、心猿意马、好高骛远等情绪,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生活强者和心灵圣徒。克制能让我们如同海底的礁石,固守心中的炽热和坚硬,让时间去考验,让沙浪去淘洗,等到所有的水退去,露出的才是自己的真正的本色,克制能让我们在任何情形下泰然自若,依然故我,一副闲云野鹤之态;风来拂面,不着痕迹;雨来刷身,不觉清凉。合目独立,内心一片清澈空明。
14.无念无欲,心有花香
持戒者安,全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多欢。
如果人不持守道德戒律,那么就会逐渐放纵自己,好像任草藤肆意蔓延,以至于不可收拾,无限度地满足欲望,就会做出越来越多的恶行。而持守戒律,精神健旺,好事也会接踵而来。春天来了,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流,奇花缤纷于岩谷,莺鸟和鸣于枝头。然而,一株朽木,树心已死,任何春风拂来,暖气融融,外界的任何变化,不管有多诱人,都别想再唤起久已沉寂的树心作展枝布叶之举了,对于这衰败的枯木,打柴人看到也对它不屑一顾,能工巧匠又何必苦苦追寻?
15.诸行无常,任之生灭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的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说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幸福与不幸源自于人的感觉。如果不幸真的降临,我们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来使不幸转化成幸福,不是每一种不幸都是灾难,有时不幸却常常成为另一种幸福,人生之路充满选择和转折,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时,可能就预示着转折的来临。人生的不幸向人们昭示的不纯粹是灾难,它或者告诉你原来的那种生活方式不适合你,或者告诉你原来的种种愿望与现实有偏差,生活用不幸来提示你,应该是暂时停下行走的脚步,倾听自己的内心,静心思考未来的方向。
16.际遇偶然,心休在意
卑湿水中生莲花,烦恼泥中起佛法。劝君莫怨人间苦,苦尽甘来乐无涯。
花中君子出淤泥,人中真佛出烦恼,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没有烦恼,就没有快乐。因此,不必在意那些得失与纷扰,不必在意梦想成空,尽管那些梦想已成为夜阑时分半梦关醒之间的飘渺记忆,让这份记忆提醒我们,人生有一种高度是总也达不到的,但不必为此而灰心,不必因此影响我们从平凡琐事做起的自豪和自信,不必在意没有成为最炫目的。人生辉煌固然是一份幸运,人生平淡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特别的际遇呢?不必在意求不来避不开的升迁荣辱,随遇而安随缘施展,且深信只要努力,在怎样的际遇里都能收获一份丰美的人生。
17.无心世界,烦恼自消
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任何人的心一产生混乱,就会迷失真实的自己,一味的追逐外物,人类便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寻不见自身,保持身清,心空,烦恼也便随之而消,在大千世界,太多的奢华福禄如同这雨声,干扰视线,干扰耳根,使得无数人行船必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持住,不要迷惘,不要迷失自己,学得无心,不要庸人自扰之。
18.心境舒展,超然平淡
莲花不著作,日月不住空。
莲化虽生于水中,但却亭亭玉立,不染泥污:而日月虽升在空中照耀四方,但却从不停在空中任何一个地方,所以,来去自由,无障无碍,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聚会心,爱憎心,那么,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而觉悟之后,则这一层遮蔽的上面,超越了是与不是,有与没有的框架,只见辽阔的主空一片清净,无我,无物,无一切从生,甚至于无佛,无佛性。那时候,你的心虽然是空落的,却会更加圆满,更加的轻松自在,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9.平和蔼然,不起嗔恚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
有修养而善自制之,自处之时,能独得超然之乐:与人相处,能和蔼温存;闲暇时,则空明澄澈如一潭静水,遇纷争,则不怒不嗔,波澜不惊,要做到不嗔不怒,遇事便要能忍,能定,而后才有慧,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包容之心。宽容即宽厚仁爱,宽恕别人,“一只脚踩遍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上,这就是宽恕。”尘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是非并非只有怒火与仇恨方能平息,只要怀有宽容之心,即便是血海深仇,也有望化为一缕过耳清风。
20.一念火起,害已毁身
恶业于心,还自环形。如铁生垢,反食自身。
《法句经》上说,心理如果不健康,做出的行为自然也会不健康,甚至会危及自己的身体。就好比铁一样,生锈时间长了,本身也会被腐蚀掉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语里,暗示了多少佛门玄机,又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往;我又何尝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我又何尝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既然生气我还做功德做什么呢?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况且事已如此,生气又何益?从此将那棵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会盈满幸福。
21.名利皆虚,弃之安心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行走于四方,奔波于名利之间,蒙蔽自己的心灵,你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多,而其实心灵一直向下滑,一直在沉沦。所以,人活着应该努力让心灵升华,把现实中的名利看淡一些,更值得关心的,应该是你自己的心,世间一切物都是一时借用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什么都不曾拥有,名与利,只不过是过眼去烟云,借用的名利权位越多,不懂得割舍,身心的负担就越重,烦恼也跟着增加,就像肥胖的身体,徒增筋骨和心肺的负担。如能解开虚名的心绪,去除自我执念,便能心无挂碍,达“究竟涅槃”之境界。
22.有欲必苦,无欲则刚
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
从佛家觉悟的角度来看,人不能把利益看得太重了,只要身体无病无灾,平安健康那就是最大的利益,泥洹就是涅槃,是寂灭自己的痴心妄想,而融入自己的天籁妙韵之中,如此自会体验到无限美妙的快乐,对于贪婪者来说,因为欲壑难填,所以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不贪的人因为很满足,所以永远生活在一种幸福感当中。“人间富贵花沾露,世上功名中上萍”。人生世上,任君万贯家财,娇妻美妾,功名富贵皆转瞬即逝,无常一到,才知本是梦里人,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苏东坡有诗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衰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死乃自然之道,富贵则是人为的迷障,能斩断欲望,便有一生的喜乐。”
23.天堂地狱,皆由心造
心善即天堂,心恶即地狱。天堂地狱,皆由心行造作。
天堂地狱在哪里?这有三说: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在人间;第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上,佛心善良,发自内心的善行会使我们变得高尚,一个高尚的人可能很贫穷,但他的精神永远是富有的,因为爱心让他的生命变得充盈。善有善报,我们宁愿相信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在注视着人间的一切,也宁愿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能够调节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只要我们付出善意,做出善行,哪怕小小的,没有别人知道,上天也总会赐给我们一份珍贵的礼物。
24.如来佛性,浩然正气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断;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恶魔虽然可怕,但实际上心魔与骄气才最可怕,只有把自己的心中的魔克服了,骄横之气消除了,自然也就行得正坐得端了。外来的强横是抵不过心中正气的,“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父母教化,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
25.剥极必复,否极泰来
一念遍满大千世界,一念遍满无量劫。
长久的世间,一念就可完全得到改变,剥极之时,能万缘皆空,否极泰来。在此大千世界,高楼林立,商业繁荣,很多人往往被迷惑在此幻象的世界,迷失前途。老子提示我们要寻回自我,故曰:“善者果而已,果而不得已”。“保持道者,不欲盈”。以此体道,顺天承命,不求奢侈浮华,宁取质朴,必能如此云游僧人“转凶化吉”,而不会落到穷途未路。
26.高傲自大,终丧威信
少学或心高,易满如牛迹;智海参广难量,不测反增谤。
稍有点知识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什么都能办到,然而没想到,自己肚子里那一点东西仿佛就像牛蹄子大小的坑,放点水就满了。自满高傲并不能代表一切,它会让人的心塞满污秽,一条大河必须有回流,才显得它的水势,更澎湃,更汹涌,更源远流长。一座高山必须有深谷,才显得它的山势,更雄伟,更陡峭,更奇峰突出,一只放出去的风筝,当然飘得愈高愈精彩,可是它却听命于线索,因为我们还是希望它能回到地上。一只飞奔着的烈马,当然跑得愈快愈威风,可是,却受制于缰绳,因为我们还希望能表演一番悬崖勒马。做人也同自然一样,要学会谦虚的处世,要知道自己的分量,方能活得精彩,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借由自己的身份,学识,或者财富和权位,终丧威信,这样的时代不需要这种自大,更需要学会谦虚做事,才能众揽群雄。
27.光明易过,智慧难求
人之无闻,老如特牛。但长肥肌,无有智慧。
人如果不用自己的一时,不去认识和感受世界与人生,那么与一头老牛便没有什么区别。有了智慧,自己的生存才会有价值。人在世间活了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要有智慧才能心灵安妥。要明白是非取舍,如果佛告诫众生,要经常保护好眼、耳、鼻、身、意六根的门户,不要受六尘的玷污和侵袭,要用智慧拒绝一切外界的干扰,有不少人假装清白,却不曾想,已经沉溺在五欲六尘中。智慧也早已经被吞噬,人生短暂,百岁光阴易过,培养智慧,了悟真谛为高。
28.自身拥有宝,何须向外寻
山羊被子杀因做声,飞蛾投火由火色。水鱼悬钓吞饵,世人趋死以境牵。
山羊被子猎杀,是因为它发出了叫声。吸引了猎户的注意;飞蛾投奔火苗而去,是因为看见了火光,以为是暖和的地方。同样,水中的鱼儿被渔翁钓上岸来,是因为渔翁利用了鱼儿的心理。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望见那山高。人们总是以为那些得不到的,便是最好的,其实,最好的珍宝与最大的幸福就在身边。我们经常也是如此---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自觉中对幸福视若无睹。没有比较的幸福,常常让人忘记。没有磨炼的经历,终究不懂得苦尽甘来。
29.真感无一物,庸人常自扰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对一个修炼者而言,能让自己甘愿承受木食草衣的匮乏,心中的境界则要比达官显贵庄严,美好得多,生命中得到的欢喜雀跃,更是外人所体会不到的,“心就是快乐的根”。人们常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确,令我们生烦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有能力制造忧愁的人,为什么没能力消除忧愁呢?只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愿放弃那些美丽的诱惑罢了。结果就仿佛作茧自缚,把自己囚禁得快要窒息。
30.人心本安闲,烦恼人自找
大千一粟未为宽,打破娘赤肉团。万法本闹人自闹,更从何处觅心安。
人为了身外之物终日奔波,忙乱烦躁,人心本自安闲,偏要追逐身外的名利声色,正是自己扰乱了自己。只有止息忙乱之心,方能与大千世界同化,享得无尽清凉。人们很容易将思维编入既存的框架里,或满足或失意或进取,等等,产生“生命注定”或“无法更改”的思维定势。其实,境由心:满怀激情,你就会精神振奋;失意悲观,你就会痛苦失落。快乐在心,不在于外物,舍本逐末将永远与快乐无缘。
31.甘于做奉献,为已也为人
瞋难云如守家狗,慈心易如彼野鹿。
慈悲心是修行或做人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慈悲也很容易失去。就仿佛是那见到人的山林野鹿一样,刹那间全无踪影。有了慈悲心,就会关怀人,体贴人,就会已所不欲而不施于人,就会将心比心。见了痛苦的人,就会帮他解除;见了可怜的人,会给他以关怀。而且正是在这样一种与乐拔苦的过程 中,使你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发出慈悲心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安宁和幸福。忙碌的现代人,似乎是越来越不快乐了,忧郁紧张充斥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几乎难以秀气。还是慢慢停下脚 步,仔细看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静下心倾听身旁的声音吧。关注他人的存在,进而乐于付出善意,学会分享,我们才可以找回那遗失的快乐。
32.有尘三界窄,无事一床宽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如果心中起了妄念与执著,只会有没完没了的烦恼纠缠;心中不装事,简简单单,才能从人生的种种矛盾中脱身而出,享受真正的安享自在。只有一张床,心灵也可以遨游大千世界,从万物中找到自己的佛性。实际上,简单是剔除生活中繁复的杂念,拒绝杂事的纷扰;简单也是一种专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身边经常有人感叹烦恼多多,到处充满着不如意;也经常有人总是抱怨生活无聊,时光难以打发。其实生活是简单而且丰富多彩的,痛苦、无聊的是人们自己的心而已,跟生活本身无关;所以是否快乐,是否充实就看你怎么看待生活,发掘生活。如果觉得痛苦、无聊,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简单的生活方式。快乐是简单的,它是一种自酿的美酒,是自己的酿给自己品尝的;它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要用心去认真经营的。简单地活着,快乐地活着,你会发现快乐原来就是那么简单。
33.送人以鲜花,手存有余香
教化众生是菩萨园林,不疲倦故。
一切魔宫殿是菩萨园林,降伏彼众故,真正美满幸福的人生,不在物质、权势、名利及地位,而在人间关爱与情谊。把快乐与人分享,快乐就加倍;把悲伤与人倾诉,悲伤就地随风而逝。懂得分享,生活便是彩色的。分享,有时是实质的事物,但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一起分享花开日落的美丽,分享成功的喜悦,分享不经意间的感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关怀与爱护……分享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懂得把握,我们就留不住美丽与感动,享受不到那种与人同甘共苦的幸福。
34.钻木以取火,锲而不舍
行者之心若数数懈废,誓如钻火未热而熄,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如果修行者对于佛法真谛心存懈怠,不思进取,屡屡退步,就仿佛是钻木取火一样,如果木头还没有钻热便停了下来,虽然想得到火苗,但应知道那是很难得到的。滴水穿石,钻木取火,需要的都是坚持到底的恒心。也许感觉悟到苦的时候,正是通向觉悟的大门,过了这一关,前途便无限光明了。能坚持就是一种跨越,当你能够做到简单从容地活着,你生命中的底谷就过去了。
35.盆花乏生机,笼鸟减天趣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落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盆中养植的花虽然娇艳,却少了一份自然之态;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若被关于笼中,便会顿失天然之趣。世间万物皆以自然为最美;人生一世,也应求一份自然本真,随时、随性、随缘、随喜,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最佳路径,在不知该怎样选择的时候,顺其自然恰恰恰是最好的选择,只要顺其自然,一草一木即成风景,无风无雨亦能娱情。加入了自然之味,生活也便有了乐趣,人生历程中,我们应该建立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理性地体会人的自然需要,顺其自然地生活,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安宁平静的港湾,来停泊暂避暴风雨的生命之舟。
36.心不忘给予,善始有善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人的一生中,只要你拥有了“爱”,不管是给予还是接受,都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人要有博爱之心,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世间的万物。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上,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就是人心中蕴藏着的爱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是无价之宝,它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心灵的仁慈,智慧的丰硕和广阔的胸怀。
37.放下手中刀,立地便成佛
当怒火欲水正在沸腾处,明明知道,又明明犯着,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一个人当愤怒像熊熊烈火一般上升,欲念犹如开水一般在心头翻滚时,虽然他自己明知这是不对的,可是他又眼睁睁地不加控制,假如当此紧要关头能够突然改变观念,那么邪魔恶鬼也就变成慈祥的上帝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不是他心中没愤怒和欲念,而是他善于控制自己的的浮躁情绪和不良欲望,当愤怒在胸中燃烧、欲望在心中沸腾时,能够用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去克制自己,占用心中的自己比占用外在的敌人更需要勇气和毅力,所以说,一念之间可以使人变成圣人,一念之间也可以使圣人变成魔鬼。
38.时间如流水,切勿再错过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池塘下像“万古长空”般的静寂,青蛙跃入水中央那一声“扑通”,犹如“一朝风月”。世界上还有比在永恒的沉寂中,突然爆出的那一声空谷之音,更为优美,更为扣人心弦的吗?此意是说要我们把握现在,体悟当前,别错过宇宙人生中每一事,每一物,夜夜是春宵,日日是好日。我们总是在匆匆地赶路,有时就因为即将到手的名利、金钱、地位而错过真正的爱人,错过了亲友团聚的时刻,错过了父母的叮咛,错过了与家人的片刻欢愉……然而这一切都已经不再来了,纵使你无限懊悔,错过的终已错过,你只能叹息。好在,我们还有时间,也还有机会。当那值得珍惜的瞬间到来时,别忘了及时地抓住它!
39.本空无一物,执迷谓非无
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
我们的心灵本来就无所有,所以是不可执著的。但那些凡夫俗子们就在于要执著于它,要满足它的各种欲望和贪婪,这就是执迷不悟。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心灵也如同万物一样的四大皆空。本来空无一物,那么一切迷惑和迷妄都不会产生了。把你心灵眼睛张开,懂得珍惜自己心里最好的东西,人不可能要得太多,太贪心了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你必须学会平心静气—为了心灵成长这件最重要的事,你应该是可以舍弃一切身外之物.这不是说修炼就必须甘于贫穷,而是说,不可过于执著地对待身外之物,你的心比一切外物重要得多。其实,很多东西,你去求它,却偏偏不得,不去求它,它反倒翩然而至,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心无羁绊,反倒悠然自得更能悟得人生智慧。
40.贪恋而生忧,作茧以自缚
尘网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需论。息交岂独忘知己,为爱吾庐夏木阴。
人就好像在网中苟且偷生,受到种种束缚。我们因依恋而不舍,因不舍而生苦,这苦还是没有尽头。昨天错了,今天就要更新自己,让心灵从黑暗中浮现出来,重新放射光辉。忘却原来的自己,只愿做一个刚刚出生婴儿,从头来过,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一去无返。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那样。藏在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只会与快乐无缘。痛苦的手得由你自己来挥动,享受今天盛开的玫瑰的捷径只有一条:坚决与过去分手。在生命的过程中,也许我们无法回避炫目的诱惑。但千万不要忘记转过身来,放弃它。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如生命之初那般清洁、明净、透明!
41.慈悲为根本,苦乐度众生
菩萨用心,皆以慈悲为本,以利他为先。
菩萨的任务就是普度众生。像那观世音菩萨一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万灵万应。所以她必须进入生死轮回,跳入苦海之中,才能把溺于苦海之中的众生解救上岸。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所以绝对不会后悔,也不会厌恶生死,反而把生死大事当做是自己所居的园林房舍一样。做人,也应心存奉献的精神。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得到大的快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够快乐地活一生,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但怎样才能求得快乐呢?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浩瀚,可以容纳许多东西,但是如果心灵总是被自私、虚伪、贪婪、金钱、名誉等阴暗的理念所笼罩,那不论是富甲天下还是位及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乐。但是如果心灵总能不断地得到坚韧、顽强、刻苦、纯朴、真诚、乐观、自信之泉的灌溉,明白众生苦就是自己苦,众生福就是自己福,那就是一贫如洗位卑如蝼蚁,也可以求得快乐。
42.天地无限法 万事随机缘
住烦恼而不乱,居感定而不寂。
世上的事本身就很平常,没有必要让一些无谓的事占据你的内心。一切尽可能它去,风吹云过,烟消雾散,你会发觉天地原来是如此澄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为什么要让自己背着包袱呢?万事随它去是一种感。感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身边。把心坚定,迎风而立,逆流而上,任风吹雨打不动声色。达摩祖师九年面壁,用实际行动以示后人:参感必须参到心如坚壁,静观内心,则可安心。此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磊落光明的胸怀,拥有坦率的胸怀就拥有了佛性。它不因外物所动,也不会随时间而变质,坚定执著就是它的本貌。有了随它去的感定,我们的生命就会有无尽的宝光,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丰富,更加灿烂。
43.欲得分净土,先净其自心
欲得净土地,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变众生净,则佛土净。
净土佛国不在别的任何地方,就在我们自己的心灵中,就在众生的心灵中,天下人的心灵都清净了,我们不就生活在极乐世界了吗?随着你自己心灵的清净,佛土就清净了,烦恼、忧虑、忧伤、痛苦,如果整日计较这些,生活就太辛苦了!只有舍却那些杂念,无争执,无仇恨,保持心灵清净无碍,人间才是快乐的天堂。
44.善意存于心,众生是菩萨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
佛家以慈悲为本,所谓“慈”,即爱护众生,有给众生以安乐的心;而怜悯众生,有拔除众生痛苦之心,则为“悲”。观音菩萨既有博大的“爱护心”,又有非凡的“怜悯心”,所以其美名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音菩萨”。只要本性率真的做事,就是行了佛道。木头佛像烧不出舍利子,千真万确。所以“泥佛不度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真佛内里坐”。说到底,决定我们自身价值的条件,并不在于我们所得到的外物,而在于我们的心灵和行为。因为真正的佛是在人的心中,佛性一直在我们的心里,只是我们不认识它,不知道看重它,它是人生命的根,是心灵的船,载我们渡过大千世界,而内心深处依然完好如初。
45.菩心如明月,施予不求报
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赚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
假使世间所有的众生都不知道感恩戴德,不知道是佛菩萨在给予自己以智慧,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更不知道还要感激回报,那么普度世间众生的菩萨对于他们不会有任何的嫌弃和遗憾,而且一点希望他们报答的愿望也不会生。更重要的是,还要去继续帮助他们消除烦恼与痛苦,这明月就是善念,就是觉悟正道。
46.爱人如爱已,度已先度人
爱人以爱已,率已以随人。
这是《四十华严》上的句子,意思是要想自己过好,就得先让别人过好;要想让更多的人爱自己,自己也应该去爱更多的人,我们正是通过学习爱别人,帮助别人,来爱自己的,来帮助自己的,心中没有责任的人,他的生命便失去了动力;有了责任而不去争取实现它,生命便失去了意义。人生在世,须臾离不开友情与亲情的陪伴,若能做到爱人如爱已,便能处处赢得朋友,佛法有“四大皆空”一说,然而却并不意味着抛开一切,真正的感心的人,将是一个懂得善待别人的人。
47.滴水包万物,感恩造功德。
心存感恩,善缘不尽。
单纯的感恩心是一种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德。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总是时刻触动自己善良的本性,古人常在走过一座桥面之后,回转身来向桥身作揖,庆幸自己安然过桥,感念前人造桥功德,这就是“过河拜桥”。我们的长辈也说:“心存感恩,善缘不尽,过河拆桥,情断义绝”。感恩是对良心的自觉温习,人间因而弥漫起爱的空气。感恩是真情的恒久维系,生活因而充溢着美的旋律。
48.一念一天堂,一念一地狱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
一念慈悲心的超越就可以解救众生,一念慈悲心的迷失就可以使之堕落,不可以只忏悔过去,却迷失未来,要超越世间的无知,往光明的方向看齐,人是有善良之心的,也就是佛说的“慈悲为怀”,生命无论多么卑微,在这世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49.大肚宽容,慈悲菩提
我当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报恩。众生有恶,悉能容受。
佛祖发誓说自己的应该是像太阳一样,把阳光与温暖洒向万物,给众生以生命与能量,但却从来不报答。的确,太阳给了我们生命与能量,但从来不求回报;空气让我们呼吸,但却从来不计较得失。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宽容是一味良药,医治人心灵深处不可名状的跳动,滋生关怀的人性之美。我们不仅要宽容朋友、家人,还要宽容我们的敌人、对手。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以大局为重,你会体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要知道你并非踯躅单行,在这个世界里,虽然人们各自走着自己的生命之路,但是纷纷攘攘中难免有碰撞。如果凡事生气、计较,非但于事无补,而且只能无休止地束缚自己,宽容地对待别人的过错,这是何等的胸怀。学会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气质,它使你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东西。
50.足陷泥泞路,印记辩清晰
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人于众生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人在困境中磨砺过后,在菩萨的心灯指引下才可破除烦恼,见得光明,若一帆风顺,反倒无黑暗无光明,见不到菩萨的心灯,选择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不经历风雨,没有起伏的人总想在一片坦途上行走,终究不会在任何的收获,这也正是苦难所带来的意义。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所以说,遭遇苦难和挫折本身也是一种资本,没有经过饥饿的人,就不知道一粒米的宝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耕种者可敬,也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向别人伸手乞讨者的痛楚与无奈。所以说,当你遇到痛苦时,不要悲伤,不要退缩,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吧!人也只有通过欢喜和苦痛,才能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51.苦中自有乐,淡中亦有味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莫道长相逐,飘然与我同。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一种难得的幸福,离别便不免衰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的,若没有衰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幸好人生有离别,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最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因因缘而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52.属他名为苦,由已自安乐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已,自己安乐。
平常人都说,自由不自在,自在不自由,我们的身体处在宇宙之中,但真正在主宰者应该是是自己。如果任由外境牵制,那么自然会觉得痛苦;如果自信自强,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切快乐也就来了;如果认为自己是侍者,那将永远是侍者。人生不应该是这么被动的,如果自己轻视自己,别人是不可能重视你的。没有自信的人必将是个失败的人生。如果我的心灵接受了“注定”的结论,那么,我们就很难大有作为,真理将永远离我们。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所以不要接受所谓的命运,命运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改造。
53.莲花淤泥生,佛自烦恼出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能复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高原陆路上长不出莲花,而沼泽泥水中却有它亭亭玉立的景象。真正修行成佛的人,绝不会出身于佛法大海。也就是说,佛菩萨所居住的境界中,绝对没有佛法,就像平地上不会生长莲花一样,正是因为众生生活在苦海烦恼之中,所以才会生出摆脱烦恼和痛苦的心愿,因而才会去寻找解脱痛苦与烦恼的方法和大道,于是佛法便得以产生了。可见,花中君子出于淤泥,人中真佛也出于烦恼。没有痛苦,就没有解脱。人生没有压力就不会进取,不会发现自己的的价值。而人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上一篇:达照法师 参禅悟道的三个境界
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服务中心: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经三路
邮编:450002 网址:www.yingjia360.com
销售热线:0371-65350319
技术支持:13333833889